"這不是我的帽子" 得獎也太多... 不來介紹一下怎行! (原文: This Is Not My Hat)
那順便就介紹一下作者Jon Klassen (雍.卡拉森 )的前一個作品 -- "找回我的帽子" (原文版: I Want My Hat Back)

這不是我的帽子  

兩者的故事架構非常簡單, 韻律的問答, 相似的畫面 (請注意生動的動物表情), 有趣的回應, 讓人有想像空間的結局~

作者在 "這不是我的帽子" 中用了很多中色調、黑色調來凸顯魚明亮的眼睛, 但認識阿竹的人都知道, 阿竹對於黑漆摸烏是沒甚麼興趣的, 以至於這本書放在阿竹每天會看到的地方, 他都不會拿起來要我講XD

這樣只好化被動為主動囉, 找了點空閒時間跟阿竹分享這本, 小魚的內心戲就像小朋友的OS, 以家長的身分來看就是"狡辯"啦, 偷了帽子還這麼多話!! XD

這種帶了一點教育意義, 充滿隱喻的圖畫書, 該怎麼引導呢? 我最多就是問問 "是不是不可以偷東西" "東西不見的人會很擔心" "你覺得小魚發生甚麼事情了?" 實在沒甚麼深度 :P

來分享一下親子天下提供的引導方式:

一幅圖勝過千言萬語
《這不是我的帽子》中的大魚表現出驚訝、生氣、滿足等等好幾種不同的情緒,你可以一邊讀給孩子聽,一邊指著大魚的眼睛,讓孩子注意到插畫家如何透過改變形狀和顏色,或是畫面中極微小的線索來傳達角色的情緒。同時也可以和孩子討論螃蟹的情緒,問問孩子:「你認為螃蟹覺得大魚……?」

讀完故事以後,你還可以和孩子展開關於「偷竊」這件事的討論。例如,小魚知道偷大魚的帽子是不對的,但牠覺得沒有人會知道這個祕密,也沒有人知道是牠做的。問問孩子:「你覺得是誰透露了小魚躲藏的位置?大魚生氣嗎?你怎麼知道?」

後來發生了什麼事?
跟孩子解釋,這位作家非常聰明,因為在故事的最後,他沒有清楚的告訴讀者究竟發生了什麼事。故事的結尾有許多種可能,例如大魚最後拿回了帽子,然後把小魚給吃了;或者兩條魚說開和解了;又或者大魚為了保住自己「海中一哥」的英名,私下偷偷把小魚給放走了。問問孩子:「你覺得到底發生了什麼事?」讓孩子盡量發揮想像力,腦力激盪出不同的結局。

這本書, 給大人和小孩看的反應完全不同: 我的朋友看過說 "恐怖哦 小魚被吃掉了" "我才不會給我的小孩看這樣的書!" 陳阿竹倒是冷靜多了 "哦 被吃掉了嗎?"

 

-- 找回我的帽子 --

偷帽子的動物是誰, 若在閱讀時能注意到插畫部分, 其實是可以發現的! 其中有幾個梗也是超有趣的~ 例如爬了一天的烏龜 (我會故意學烏龜的口氣 一個字一個字講得 超---極---無---敵---慢-----), 或是其中一隻動物在熊問說 "有沒有看到我的帽子?"的時候 回答是 "甚麼是帽子?" (烏鴉飛過...) 或是對比熊的帽子 "藍色的, 圓圓的", 最後熊瞪大眼睛被點醒的那一紅色畫面也很有趣!

找回我的帽子

找回我的帽子 

共讀這本書的時候, 還有我3歲的姪子, 念完一遍, 第二遍阿竹跟我姪子馬上就記住大熊的回答 "好吧 還是謝謝你", 我想, 若是英文版應該也很容易讀吧~

來看看念過兩次給阿竹聽, 阿竹就迫不及待的要自己讀書的影片~ (哩哩落落就是了:P)

 

補充一下作者背景:
2010年,他以《Cats’Night Out》(作者是Caroline Stutson)一書榮獲加拿大重要的插畫獎Governor General’s Award for Illustration。2011年,《找回我的帽子》是他第一本自寫自畫的作品,獲得以鼓勵初學閱讀文字為主的Theodor Geisel Award,2012銀牌獎,成為童書界最受矚目的新星。2013年更以《這不是我的帽子》獲得美國凱迪克金牌獎等共計19 項獎項。同年,由他繪圖的《Extra Yarn》也拿下美國凱迪克銀牌獎。

arrow
arrow

    icel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